一、如何用英語簡單定義一個事物。
美國人跟美國人說話80%是為了告訴對方什么是書。我們國內(nèi)從小學到大學的課本,詞匯越來越難,但思維的邏輯結構只停留在一個層面。中國人經(jīng)常說書在哪里?很少有人說什么是書?美國的小學生開始問:書是什么?書在哪里?這只是一個描述階段,即使是啞巴也能做到。但是我覺得連大學生都很難回答什么是書?因為中國傳統(tǒng)的英語(論壇)教學模式并沒有教會學生表達思想的技巧。
第二,如果你已經(jīng)學會了定義,但是你的理解還是有偏差,那就要訓練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釋事物。
如果一種表達方式不被對方理解,美國人會尋找另一種表達方式來最終讓對方理解。因為只有一個東西,卻可能有很多語言符號來表達。比如水是世界上唯一的東西,但是有很多符號來表達。如果一個人懂八種語言,他被世界上其他人理解的機會就會大得多。別人聽不懂中文的“水”,別人聽不懂德語,但你用英語說水,別人可能就懂了。這需要更多的替換練習。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也做代換練習,但這種代換是不真實的,只是在語言層面,而不是思維層面。比如我愛你,按照中國的替換法,你被她替換,我媽,他們, 等等。這種替換和小學生涂紅色的做法沒什么區(qū)別。這種替代并沒有對智力構成挑戰(zhàn),也沒有開始思考。最后不知道誰在戀愛,現(xiàn)實生活中也不能只愛(笑)。這個替代句的基本結構沒有變化。我不明白我愛你,我當然也不明白我愛她。如果我想吻你。我想擁抱你。我迷戀上你了。我會向你表白,或者給對方講電影《泰坦尼克號》,告訴對方那是愛情,這樣對方可能會懂。這才是真正的替代。
也就是說,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同樣的意思,不然對方聽不清楚。舉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來表達,直到對方明白為止。
對,比如愛因斯坦講相對論。他用科學術語說,除了科學家沒人能看懂,于是愛因斯坦用一個通俗的例子來講相對論。他說,什么是相對論?兩個戀人在一起,一個小時相當于一分鐘,兩個敵人在一起,一分鐘相當于一個小時。這就是相對論。我想沒有人能聽懂他這樣講相對論。
第三,我們必須學習美國人如何描述事物。
描述性地說,由于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會有很大的差異。我們用時間和空間來描述事物。但是美國人總是從外面描述太空,從里到外。中國人恰恰相反。美國人說“我要去雪山”,中國人會說“我要去雪山”。在時間方面,中國的人是按照自然時間順序來描述的。當我們描述一個突然停止的時候,住在最后一個地方是最重要的。我們在聽評書的時候,經(jīng)常會說,想知道下一次會發(fā)生什么,請聽下一個故事。中國人非常認同這種劇終和抖包袱的方式,而美國人聽到這個可能會把收音機砸了:我聽到發(fā)生了什么,但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下次還得聽(笑)。豈有此理! 因為美國人在描述時間的時候先說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再說出發(fā)的事情。只有當悲劇事件發(fā)生時,美國人才能鋪平道路。這就是中美在時間描述上的巨大差異。
第四,學會使用重要的美國成語。
因為在任何一種語言中,除了標準化的東西,成語都是很難學的,理解起來也很混亂。例如北京人們都說“帽子是蓋的”,但外國人永遠也不會理解。這是一個習語。所以你和美國人交流的時候,可以適當?shù)氖褂妹绹烧Z,他會立刻覺得很親切,很愛和你交流。那么什么是習語呢?我認為你知道每個單詞,但你不知道當你把它們放在一起時是什么意思。
第五,學習兩種語言的翻譯能力。
這是衡量英語口語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因為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生來就有自己的母語。很多人想學好一門外語,必須丟掉母語,這是不對的。因為我就是一個例子,我不僅中文說得不比別人差,英語說得也不比別人差。
第六,要有猜測的能力。
為什么美國人和美國人,中國人和中國人的差異很少?因為他們可以互相“猜測”。我們的教學不提倡“猜”。但是我認為猜測對于學好美國口語是非常重要的。在交流中,如果有一個詞你不理解,你不能馬上去查字典。這時候你就需要猜測來彌合差距,否則溝通就會中斷。
中國人學習英語口語注重背誦,背誦句型和語調。于是乎,很多人一說起英語口語就開始翻臉(笑聲),其實是在找自己背過的東西。如果他能猜到,我想這種現(xiàn)象就不會發(fā)生了。
以上是我提到的學會與美國人一起思考的六個技巧。如果中國學生能做到這六點,他們一定能在短時間內(nèi)學好英語口語。
再來說說英語發(fā)音。我們中國人不需要鉆進死胡同,但是一定要盡量發(fā)音像本地人,只要發(fā)音不互相誤解就行。在平時,我們不需要迷信什么科學方法,只要記住一點:模仿。但是一定要模仿標準英語或者美式英語。在模仿的基礎上,我們每天堅持練習一個小時的口語。這個練習必須想象一個雙向交流的情況,也就是看起來好像有人在和你交流。

最后,談談說英語時氣體的使用。我們發(fā)音的時候要盡量運氣好,避免用肺發(fā)音,這樣會讓你的英語發(fā)音又響又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