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8日,據(jù)公司了解到,中國文學的外譯是中外文明對話的重要途徑,是中國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承載著建構中華文明形象的重要使命。
中華文化“走出去”是中華民族文化中興和推動“中國夢”實現(xiàn)的重要手段。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表征符號和言說方式,中國文學面向全球的外譯傳播在民族中興和文化繁榮進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視。在當今歷史文化語境下,作為文化傳播的介質和重要手段、作為一種文化再創(chuàng)作流動,中國文學的外譯應掌握以下四個維度,從而推動民族文化圖景的跨文化建構。
語言維度:實現(xiàn)文本意義的跨語際再現(xiàn)
文學翻譯首先是語碼轉換流動,文本意義的跨語際再現(xiàn)應是文學翻譯的首要任務。不管是傳統(tǒng)翻譯理論側重的忠實尺度、現(xiàn)代翻譯理論關注的等值追求,仍是當代翻譯理論夸大的讀者反應與接受,都將文本意義的跨語際再現(xiàn)視為最重要的翻譯尺度之一。中國文學的外譯應立足文學作品文本意義的跨語際言說和表達,以完整地建構和還原文本承載的語言意義和民族文化圖景為目標。首先,中國文學外譯應對不同語言的句法結構和表意邏輯進行對比研究,完成從“意合”到“形合”的句法邏輯轉換,實現(xiàn)文本意義的跨語際再現(xiàn)。如漢英翻譯過程中對漢語疊字、疊詞、對稱結構進行泛化處理,對漢語統(tǒng)括修辭進行具象化處理,對漢語流水句進行包孕整合處理等。其次,中國文學外譯應處理好文本語義再現(xiàn)和文本改寫的關系。語義再現(xiàn)是文學作品外譯的起點和基本訴求,外譯的中國文學作品的文本意義在再現(xiàn)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對文本改寫題目,改寫的程度以不傷害中國文學的文本意義、語境意義和交際意義為條件,適當兼顧跨文化差異等因素所引起的意義表達鴻溝,完成文本意義在譯入語中的真實再現(xiàn)。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歷史背景下,中國文學的外譯應走出一味迎合外國讀者思維范式和接受邏輯的誤區(qū),注重留存中國文學作品意義的純正狀態(tài)和原生態(tài)表達,服務于中國文化特色的跨文化再現(xiàn)。文學作品中人物綽號、名、字、號等稱謂的翻譯,漢語文化負載詞匯和表達的翻譯,文學作品音韻特色、形式意義、文本意義的翻譯即屬此列。
文學維度:傳達文學的民族性假如說文學性是指那種使特定作品成為文學作品即文學文本有別于其他文本的獨特性,那么,文學民族性是某一民族特有的對文學的理解和表現(xiàn)。文學民族性是民族主體性的顯示,是某一民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立品格的表現(xiàn)。一個民族的文學性定義著這個民族的記憶和歷史,凝結其精神追乞降情感結晶,也是民族文化圖景的特質和靈魂。
作為一種文學的精神特征,文學民族性成為中國文學作品外譯中應著重關注的維度。因此,應側重選擇譯介民族性較為光鮮和凸起的文學作品。從文本選擇到翻譯實現(xiàn),正視中國文學關注現(xiàn)世現(xiàn)實、崇尚家國倫理、移情天然田園、眷戀鄉(xiāng)土鄉(xiāng)愁等文學傳統(tǒng)的翻譯表達;注重古代文學中賦比興等修辭的靈動應用、哲理與詩意的交融匯通,以及現(xiàn)當代文學的大眾化與多樣化并舉、民族性與時代性共生等藝術特點的再現(xiàn);重現(xiàn)中國文學的音韻之美、神韻和意境渾然天成的審美旨趣等。此外,中國文學的敘事特點、具代表性的故事母題或原型等在翻譯中都應得到再現(xiàn)。
中國文學作品的外譯還應真實再現(xiàn)文學作品對當代中國現(xiàn)實社會的關懷和思索,審閱和表達中國文學對當代語境下民族靈魂和精神生態(tài)的言說。新世紀的中國文學外譯從文本選擇到翻譯、從文學民族性的原文本解讀到文學民族性的跨語際言說,都應擔負起民族性傳播的使命,通過對民族文學系統(tǒng)的收拾整頓、譯介和傳播,中國文學的外譯也有助于在文學傳播中以跨文化、多語境的視角彰顯并建構中國文學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文化維度:實現(xiàn)民族文化圖景的跨文化建構中國文學的外譯在跨語際再現(xiàn)文本意義和文學民族性的同時,還應致力于中華民族文化圖景的跨文化建構。
中國文學中包含著中國文化特有的核心理念與文化基因,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的互主體觀、兼容并包的文化觀等。作為中國民族文化圖景的基本元素,它們是中國文學作品的民族性得以天生并彰顯的重要文化符號。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對中國傳統(tǒng)精神、思維方式、社會結構的表達,中國現(xiàn)代文學對政治糊口、民族糊口的闡釋,當代文學對國家夢想、個體關懷和網(wǎng)絡文化等當代文化特點的關注等,都用文學手段對中華民族文化圖景進行了建構。
20世紀90年代《大中華文庫》的譯介出版、新世紀“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國劇海別傳播工程”等工程的實施與開展,為我國文學作品的外譯打開了局面,但在中華文化“走出去”和實現(xiàn)“中國夢”確當代語境下,中國文學外譯的規(guī)劃、翻譯職員的培養(yǎng)、文學外譯的數(shù)目和質量的晉升等都是急切需要審閱的題目。中國文學作品外譯在兼顧文學性的同時,應優(yōu)先選擇中華文化基因豐碩、文化特色光鮮的文學作品。文化傳播治理機構應有規(guī)劃、有組織、有規(guī)模、有系統(tǒng)地對中國文學作品進行譯介,對翻譯者進行翻譯培訓和立項支持。理想的中國文學外譯者不僅應是高層次雙語人才,而且應對兩種不同文化的接受范式、審美情趣和文學特點有一定的研究,并能深刻洞察、體悟文學作品表達的主題和思惟內(nèi)涵,對其進行翻譯再現(xiàn)。中國文學外譯還應力求在異域文化中還原和建構完整的中華文化圖景,不以外國文化的接受尺度、譯者的主體價值判定對中華文化進行過濾、刪減,要力求客觀、真實、正確、完整地使中華文化各要素在異域文化和語境中煥發(fā)出氣憤但愿。
文明維度:在文明對話中發(fā)出中國聲音在全球化時代,各種文明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對立、封鎖的,而是對話、開放的。中西兩種文明在對話過程中既有會合與融通,又有沖突與對抗。中國文學作品的外譯是中外文明對話的重要途徑,是中國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承載著文明對話中發(fā)出中國聲音、建構中華文明形象的重要使命。新世紀的中國文學外譯應以維護語言文化的多樣性為旨趣,關注如何以尊重和開放的心態(tài)去面臨不同民族的文學、文化與文明,在多元文化和文明中進行同等的交流和對話。在當代文明格式中,中國文學外譯輸出和外國文學漢譯輸入的比例、數(shù)目、質量都是我們在東西文明對話中應當真對待和審慎思索的題目。應通過系統(tǒng)的規(guī)劃、組織、資助等激勵手段,晉升中國文學作品外譯輸出的數(shù)目和質量,并在“求同存異”的原則下,通過文學作品的外譯強化中國聲音,彰顯中華文明的深刻底蘊和獨立特性,使東西兩種文明在對話中實現(xiàn)互識、互證、互補、互動。